ob体育珠山八友瓷板画占定妙招看完您即是瓷板画占定的专家

  “珠山八友”是民国时期景德镇一批绘瓷名家的总称。从广义上说,有第一代的汪晓棠、潘匋宇;第二代的王琦、王大凡、徐仲南、汪野亭、田鹤仙、何许人、邓碧珊、毕伯涛、程意亭、刘雨岑十人。1928年,在王琦倡导下,先由八人组织了“月圆会”,称“珠山八友”,以后又有二人参加,后称“十大名家”;第三代的张志汤、方云峰、汪大沧、王步、毕渊明等几十人,其中张志汤的山水、骏马、花鸟,王步的青花,毕渊明的走兽等均很有名。他们大多活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,绘瓷各有专长,风格各有所别。他们的作品在造型、线条、光线、色彩等方面吸取了近代画的营养,完全可比肩于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,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  徐仲南粉彩花鸟瓷板 2012年北京万隆以57.5万元拍卖成交,尺寸25×37厘米

 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,“珠山八友”的作品就成为权贵富豪、商贾文人和广大民众的抢手货,成为收藏家们追慕的奇珍。但在解放后至七十年代的三十余年里,由于诸多原因,对“珠山八友”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、收集、保护和研究,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,导致流失和损毁,一度成了文物领域中很少有人问津的“冷门”。八十年代以来,人们在收藏明清官器十分难觅的困境中,逐步把目光转向“珠山八友”瓷画,至今已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“热门”。九十年代末,随着“珠山八友”作品“鉴尝画册”的陆续问世,知识逐步普及,其作品的经济价值不断攀升,一些专门窥机制作膺品以谋巨利的人开始进行仿制,有的还招罗人才,组织专业队伍,进行批量生产,使仿品充斥市场。面对鱼目混珠、真膺交杂的瓷画市场,人们期盼有“一面镜子”、“一把尺子”,使辩真去伪有一个依据。我们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,汇总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的观点,编撰此文,供奉读者,旨在抛砖引玉,与广大收藏爱好者一起学习研究,求实探真,共同提高。

ob体育珠山八友瓷板画占定妙招看完您即是瓷板画占定的专家

  “珠山八友”的瓷画鉴定,与古瓷的鉴定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,它必须从瓷和画两个方面进行审定,缺一不可。

  毕伯涛粉彩鹭鸶瓷板 2012年北京匡时以20.7万元拍卖成交,尺寸24×38厘米

  瓷器和瓷板都是瓷,“珠山八友”作画,大多画在瓷板上,少数画在瓷器上。“珠山八友”是一代绘瓷名家,他们对作画用的瓷板和瓷器选择十分严格,从不在劣质瓷上作画。民国时期的瓷,从胎釉和制作工艺上看,大体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“珠山八友”一般都选用上等瓷作画,鉴别可从四方面观察:

  1、民国上等瓷的特征:胎质细腻、釉面光洁,胎釉结合良好,硬度较高,瓷板平整,没有翘曲,釉面无疵点。因现代瓷与民国上等瓷相比,这些特征有过之而无不及,因此还要看下面三点。

  2、民国瓷均为柴窑烧制,反映在釉面上白中微灰,现代瓷为气窑或电窑烧制,釉面白而光亮。

  3、民国瓷以手工制作,器形不很规正,原始痕迹较强,瓷板胎面有凹凸不平,上釉烧制后,侧光看去,可见釉下凹凸反映在釉面上的波浪纹,现代瓷无此现象。

  4、在放大镜下观察,民国瓷在胎釉之间有薄薄的气泡层,现代瓷在釉面有气泡。

  对胎釉的鉴定,只要仔细观察,反复比较,认真发析,是可以掌握的。但要提醒一点,现在亦见有民国老瓷板的新仿作,这些瓷板是民国遗留下来的,大多不符合上等瓷的特征,瓷的胎釉较差,比较容易识别。

  1、看画面的整体品相。由于“珠山八友”作画多用上等瓷,创作时间在百年以内,因此画面一般还保持着光泽亮丽、图文清晰的特征。作伪都为让人相信其伪作是“老瓷”,往往故意作旧,使画面有的地方脱彩或模糊不清,遇到这种情况必是伪作。

  2、看题款字迹。“珠山八友”瓷画是书画俱佳的作品,虽书法落款各人风格不同,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纯熟流畅,挥洒自如的。如果出现字迹大小不一、字型生硬拘谨的落款,十有八九是伪作。另外还必须注意,作品中偶然也会出现简化字,但机率很小,如出现建国后的简体汉字,这是作伪露出的马脚。对于“珠山八友”各人的书法风格,必须在实践中认真研究,仔细观察,逐步掌握。但有四点必须注意,一是瓷画上的落款多为“珠山八友”亲书款,除王琦外,其他人有少见的代书款,一般是弟子或友人代书。二是几个人配画的作品,有时由专门一个书写落款。三是同一人不同作品上的字迹,在字体大小、笔画粗细、草行变化等方面会有一些差异,不会都是千篇一律,如汪野亭在不同时期的题款书法有较大的不同。四是少数作品只有印文,没有题款,王琦的早年作品中多见。

  3、看干支纪年款。“珠山八友”的作品大多以干支纪年款来说明创作时间,少数也有写“民国几年”的,还有无纪年款的。第二代的“珠山八友”十位瓷画名家,活跃在画坛一般都在三十年左右,寿命不足60岁的有六人,六十岁以上的仅四人。有些作伪者不熟悉“八友”的生卒年分,仿制时随意选取一个干支凑数,为我们辩伪提供了一个机会。凡是见有“八友”卒后的作品,必定是伪作。去年江苏一拍卖行出拍汪氏二幅条屏山水,初看绘画风格基本相似,落款为甲申年即1944年,汪氏于1942年去世,显然不是线、看绘画风格。ob体育这是鉴定的重点和难点。绘画风格要从“珠山八友”作品的共性特征和各人的个性特点二方面进行分析:

  “珠山八友”瓷画的共性特征是他们的作品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。瓷画的商品性主要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上。“珠山八友”都是绘瓷艺人,民国时期,他们以画为业,卖画为生,一生勤于笔耕,首先是为了生计。他们的作品与明清官器专供皇宫大臣使用不同,而是面向社会的广大民众,因此作画必须根据当时的人文时尚,选取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,如人物中的八仙罗汉、鱼樵耕读、历史典故等;景物中的鸟语花香,秀美山景、松、竹、梅、鱼等,走兽中的鹿寿松贞、金猴嬉戏、林中虎啸等。都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。瓷画的艺术性主要反映在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技法二方面。“珠山八友”都是艺人出身,他们师从名人,勤奋好学,立志创新,在瓷画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,与当时红店艺人不可等同看待。红店的瓷画一般都是水平不高的工艺品,而“珠山八友”的作品都是出众的艺术品。他们在创作中摆脱了传统工艺精雕细刻的束缚,冲破了当时红店构廓细描的技法,吸取了历代名人画中的营养,以自己的创新理念,把思想情感融入画作中,以形写神,形神并举,使作品富于艺术感染力。在绘画技法上,精心构思,合理布局,采用工笔与写意结合,勾勒与涂沫交错运用,一气呵成。使作品挥洒自然、气韵生动,山水秀逸,人物传神,花鸟富有灵气,一看便知大家风范。诗画合壁也是他们作品的一个共性特征。以画配诗,以诗点明画意,互相映衬,相得益彰,使瓷画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更加完美。

  “珠山八友”各有自己的从师经历,绘画情趣,人生变化,他们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,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。但由于目前人们对“珠山八友”画作的了解不多,研究不多,一切还处于起步阶段,因此对他们个性特征的评估宜粗不宜细,还没有搞清的东西,不要轻下结论,对局部的特征,不要说成整体特征,否则以点见面,以点盖面的两种可能都会存在,给人们造成误导。如有资料中这样叙述:邓氏画鱼一般为二、三尾,徐氏画竹一般是溪旁一高一低二石中斜出几枝,这种叙述,仅能反映作者部分作品的特征,决不是全貌。邓氏画鱼亦见五、六尾、七、八尾的,徐氏画竹也见有溪边奇石中错落有致、浓淡相间的小片竹林。下面就目前对“珠山八友”个性特征比较一致的看法分述说明:

  ,以画人物为主。早年以钱慧安仕女为蓝本,绘工笔粉彩人物,中年后改学“杨州八怪”黄慎的画风,以写意人物为主,勾勒侧锋用笔,线条简洁流畅,顿挫有力,挥洒奔放。作品中多见较长草书题记。常用印有“王琦”、“匋迷”、“洗心斋”、“碧口”、“碧珍”、“王琦画印”等。

  ,以画人物为主。画风严谨、功力深厚,人物勾勒中锋用笔,线年以后,作画不用玻璃白,直接将彩料平涂于胎,称为“落地彩”。常用印有“希平草庐”、“堃”、“大凡”等。

  ,擅长粉彩雪景,ob体育用笔洒丽,自成一家。构图讲究布局,注重远中近三重构图,绘画精细,层次清晰,所绘雪景十分逼真。景中常以红色稍作点染,使寒光雪色中增加暖意。常用印有“何”、“处”、“许人出品”、“德”等。

  ,青年时画人物,中年习山水,晚年专攻竹石。绘竹苍劲挺拔,枝干遒劲有力,错落有致,竹叶聚散得体,萧疏纵逸。颇有劲节凌云之气韵,竹下多见溪边奇石,与竹浑然一体。常见用印有“之印”、“仲南”、“徐印”等。

  ,擅画粉彩鱼藻,有水墨画意。游鱼水藻以艳黑勾描,水藻丛丛相交有序,用绿色晕染,从内到外,绿色由浓到淡,游鱼生动自然,柔中有刚,刚中见柔。从背到腹,色彩由浓到淡过度自然。多见数鱼同池,自由自在游而不散。常用印有“邓氏”、“碧珊”、“小溪钓徒”、“之印”、“邓碧珊画”等。

  ,早年学绘山水,晚年专攻梅花。喜用斜线构图,偏锋用笔双勾树干,梅朵双勾着色,花型正、侧、仰、背、朝向生动。常用印有“古石”、“鹤仙”、“田印”等。

  ,擅长粉彩山水,采用通景画法,一气呵成。常用折带皱勾勒山石,以“园”点、“介”字点、“个”字点画树叶。画中多见林木葱笼、小桥茅屋、策杖老人,水中渡船等。汪氏是一位多产画家,早中晚期,绘画风格由细腻到粗放变化。早期以尖笔细致皱画法,细腻柔丽;中晚期用笔迅疾率意,常以小斧劈皱法画山石,粗犷简练,气势雄伟。用彩灵活多变,有的青翠浓郁,勃发生机,有的墨彩浓重,苍古奔放。常用印有“汪”、“平生”、“平山”、“汪平”、“老平”、“汪氏”、“野亭”等。

  ,擅长翎毛花卉和走兽,以侧锋画枝干,没骨法画花朵,小写意勾染法画小鸟,画面疏朗,多见小件作品。常用印有“伯涛”等。

  ,擅长花鸟,采用勾描填色法作画,线条工整圆润,以工笔丝羽法画小鸟,鸟头部较大,形体生动。程氏一生勤于笔耕,留世作品较多。常用印有“程印”、“程氏”、“程”、“程甫”、“意亭”等。

  ,擅长粉彩花鸟。以工笔丝法画小鸟,设色清新,形象生动。“水点桃花”的技法是刘氏的独创,直接用含料的水笔点出花头,活泼自然,形态逼真。常用印有“竹人”、“岑”、“雨岑”、“刘氏”、“饮冰斋”等。纵观“珠山八友”的作品,不管人物山水,花鸟走兽、还是竹石梅花、昆虫鱼藻,均见画艺精湛,功力不凡,每幅作品使你百看不厌、回味无穷,让你得到美的享受,这就是“珠山八友”瓷画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所见市场各类仿品,大多画艺平庸,看上去画面花俏艳丽不见神韵,形状貌似而无灵气,给人以拘谨呆板,匠气十足的感觉,与真品差距甚远。少数精细仿作,只要仔细观察,必能找出描摹之痕迹。

  当前在“珠山八友”瓷画的收藏圈内,入门者日见增多,这些瓷画爱好者因涉足时间短,所见实物少,知识相对缺乏,容易凭感观直觉轻率判断,听信社会种种流言,盲目从事,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误区,把膺品当真品,把真品当膺品,在真假判断中迷失方向。经多年实践的广泛接触,多方的考察了解,归纳起来,大体有六个方面必须引起重视。

  误区之一,以框架新旧优劣论瓷画的真伪。框架是瓷画的包装物,便于瓷画悬挂或摆放,框架材质和工艺的好坏是由使用者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品位所决定的。框架是可变之物,随着时空变迁,因自然或人为等因素造成损坏,更换新的框架,这是很正常的。框架虽与瓷画是一个结合的整体,但没有真伪的内在联系,老框装新画,新框装老画都可能出现。现在景德镇一些仿制者为俺人耳目,煞费苦心,专门去民间收集老框,用来包装仿品,蒙骗收藏者,切莫上当。

  误区之二,以瓷板背面的特征和垫物推断瓷画的真伪。瓷板背面常会遇到三种情况,一是背板有筋条纹,麻布纹和细条纹,也有无纹的。这多是烧制瓷板的工艺所形成的。竖烧者使用高岭土撑条,烧成后敲掉撑条,成品板上留下筋条纹。平烧者则因垫烧物不同,形成麻布纹、细条纹或无纹。二是瓷板背面,有的白而洁净,少见污染,有的是黑褐色的污垢,这是框架盖板密封好坏形成的。三是框架背面有纸板之类的垫物,这是在瓷板与框架厚薄、大小尺寸出现差异,为了使瓷板不松动受损而放置的。有些人把瓷板背面无纹、洁净、有垫物的瓷画作品都论定新品,这并不科学,瓷板新老还是应从胎釉鉴定中得出结论。

  误区之三,遇见相同作品必定是仿品。这是一个绝对化的推断。在遇见相同画作时,不能轻易肯定甲否定乙;或肯定乙否定甲。相同的作品中有仿品也有真品,这是因为“珠山八友”根据客户需求作画,若遇不同的客户有相同需求时就会一画多作,留传后世就出现相同的作品,但所谓相同,是从总体上说的,细微之处必然会有很多不同,这才是正常的,只有印刷和电脑复制的图象才会出现一模一样。相同画作应按常规方法进行审定,以防误判。

  误区之四,画册上未见的作品一定是伪作。1999年以来,先后出版了三套不同版本的画册,书中除了文字说明,大多是历代瓷画作品彩照,其中“珠山八友”作品也占了相当篇幅,认真阅看,对鉴赏水平提高会有很大帮助。但也不乏有人立足书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,书上未见的作品不会是真的?这种疑问当然是片面的。书中收藏的作品,仅是“珠山八友”作品中的一小部分,大量的作品还流散民间或在少数收藏者手里,随着“珠山八友”瓷画收藏热的到来,你必定会看到更多的与画册中不相同的真品。

  误区之五,在作品的印文上钻牛角尖。印文是“珠山八友”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印文就是印章的文字,印文的鉴定主要看一点,即印文与作者的用印相符合,如发现该作者从未用过的印文,就值得怀疑。目前所见少数钻牛角尖的人,往往在同一人不同画作上印文出现少许差异时咬住不放,这是不对的。必须知道,瓷画上的印文不是象纸画那样盖上去的,而是画上去的。俗称“画印”。印文的大小,笔划的粗细,会因画面的大小有所不同,印文的清晰度会受入窑烧制的影响。但印文的字体不会改变。

  误区之六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方式,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。“其然”是表象,“所以然”是内涵。瓷画的真或伪是表象,真伪的道理是内涵,只重表象,不求内涵,必将陷入误区。在当前繁荣与混乱并存的民间古玩市场,一切都是金钱,学问和心态的较量。古玩市场与其它市场不同,它是在伪品的海洋中寻宝,走运的机率很小。各种叫卖者的“出土品”、“传世品”、“绝对真品”、娓娓动听的故事等不绝于耳,让你疑惑心动;形形式式,似懂非懂的淘宝者常伴你身边,“真的”、“假的”乱加评乱声让你悲喜交集;借助专家的眼力确是最佳的选择,但既有学问又有良知的专家却可闻难见,一般的大众权威却良莠不齐,架子大,根基浅,迷信崇拜同样让你失误多多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最好的办法是调整自己的心态,务实求真,凡事多问几个“所以然”。对瓷画来说真品有真道理,假品有假道理,凡是只会论真说假,讲不出真假道理的评论者,不管他资格多老,权威多高,都不能轻易相信。曾经有个颇有经济实力的瓷画收藏者,迷信地域人文的优势,与瓷都广交朋友,得了不少瓷画“精品”,朋友圈内是众星捧月,朋友圈外是无人认可,失意后不是总结教训,还去素不相识的同行家中,对其经多位专家同行看好的藏品,胡言否定,讲得唇焦口燥,就是听不出一点否定的道理。这种无知无德的行径,似乎荒唐可笑,但在收藏领域却屡见不鲜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。一个真正的收藏者,一定要从道理中去识别真伪,从道理中坚定自己的信念,从道理中排除一切人为的干扰,这样真正的宝贝才会来到你的手中。鼎鼎大名的收藏鉴定家史树青老先生说:“搞鉴定是学问,更是良知”,这不仅是鉴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,也是收藏爱好者努力的方向。学问从“知其所以然”中得到,良知从高尚的心态里产生。与君共勉!

Copyright © 2018-2024 ob体育·(中国)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  xml地图  网站地图  备案号: